草炉饼的守望与传承
位置: 首页 > 本地头条
草炉饼的守望与传承
文章来源:建湖县上冈镇人民政府作者:王乃定发布日期:2023-05-06 浏览次数:511

相传草炉饼的历史,可追溯到公元5年,也就是汉朝王莽篡位以前。传说汉朝的时候,王莽就是做饼出身,他那时做的饼就是现在草炉饼的前生。

草炉饼曾经香遍盐阜大地,成为黎民百姓餐桌的上品,它的发祥地就在千年古镇上冈。近两千年的市场潮起潮落,大浪淘沙,这个盐城建湖人曾经的最爱,却随着柴草灶由煤、气、电等现代厨煮工具取而代之,已逐渐从市场退隐,近乎绝迹。因为青年人不知草炉饼为何物,老年人不忘草炉饼之情结,草炉饼退避三舍却不肯离去。

草炉饼的发祥地建湖县上冈镇,现有2000多个商业网点,盐阜大地百年老字号草炉饼店——上冈镇角头路上的新街饼店,是一家从小作坊到1958年公私合营时创办为集体单位,靠一代又一代打饼师傅难能可贵的坚守,才使得草炉饼最终没有消失,反而派生出徐记等另几家草炉饼店。上世纪九十年代,上冈草炉饼获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
上冈老街上有一位徐士芹老人的父亲,便是徐氏草炉饼的第一代传人。现在,这几家店,随着草炉饼名气的越发叫响,生意煞是红火,每天从凌晨4点到上午10点多,顾客络绎不绝,很有“三家村”的味道。不仅本镇多半居民早餐必吃,盐城、建湖、射阳等地宾馆、酒店也来订购,就连远在台湾的上冈人及其后辈,还有在北京、上海、天津、南京、苏州等地的上冈人以及曾经下放在上冈的老知青,都没有忘记故乡的草炉饼店。一些身居异国他乡的游子更是对草炉饼情有独钟。他们或托亲拜友,或有机会到家乡,都会买些作为礼品带往海外,以馈赠那里的亲朋。每闻故乡炉饼香,食之品味解乡愁……

草炉饼因用芦苇草、砂缸炉生产而得名。草炉饼的炉子是在镇江定做的无釉砂缸,缸体卧放嵌入灶中,去掉缸底就是炉口。草料必须是海柴草,即海边芦苇草,它不仅易燃,而且熬火(耐烧),火力也很适中。盐城沿海盛产芦苇,优等芦苇搞编织,而次等芦苇正是烧饼的好材料。草炉饼用料和发酵、兑水都十分讲究。面粉要有骨劲,否则饼在炉中会整体掉下来,或者饼粑子会粘在炉上。传统工艺面粉发酵非发酵粉快速发面,而是用酵头自然发酵,夏天发酵4个多小时,冬天发酵长达8个小时以上。所以饼店师傅是在前一天的下午和面、烫面,次日凌晨两三点钟兑碱、揉面。

祖代打饼的徐维成、苏寿江等师傅们说,做草炉饼关键要“三正”,即酵子正,发的面料不大不小,还不能过时;碱正,兑碱要适当,少了饼酸,多了饼肉发黄,有碱腥味;火正,烧不透,饼生,火过了,上不了色,饼也不饱满。打饼师傅将揉好的面捧上案板,先搓成粗条,再捧给对面案板师傅搓成细条,细条长2米多,一根根拼在一起,一案板摆28根,然后上糖料、洒芝麻,接着4根条一切,切成长方块后,交由上炉师傅贴饼。在上炉之前,师傅先用海柴草将炉子烧热,不等柴火烧尽,用草灰将火压住,待水布把子将炉膛擦洗干净,再将一根芦苇点燃作为火芒子照亮炉膛,洗手沾水开始贴饼,一经贴完,便将炉中余火拨开、挑起,让余火热量均匀散发,快速传热,直至饼面糖料发黄,饼香扑鼻,铲饼出炉。烧一炉饼25分钟,这一切工艺都是手工完成,流水作业,师傅之间配合默契。炉中尘烟由屋顶开的天窗自然吸风排出。由于酵料纯正,火碱适中,饼底靠炉板呈古铜色,饼面糖料经火烘烤后为金黄色,饼边白色不糊,中间饼肉绵甜爽口。人们形容这种工艺做出的饼是“金面铜底玉镶边,绵甜爽口草炉饼”。

出身于白案世家的盐城美食家苏洪祥,说起解放初期的草炉饼津津乐道。他说,草炉饼的香,一是碱酵发面,酵香;二是芦苇燃烧过程中也散发清香,且没有污染;三是饼底靠炉板,脆中回香,而饼面微脆,脆中带甜。如有好质量的八五粉,麸皮多,做出来的饼更添麦香。他回忆,过去盐城建湖一带人吃草炉饼有几个讲究,一杯龙井茶或草青茶下口,然后先吃上面一层脆面,再吃中间松软的饼肉。吃饼肉有两种吃法,饼肉蘸小榨豆油,或是蘸麻油加绵白糖,吃到第三层饼底,通常是生姜片——酱油加白糖腌制的嫩生姜片,放在饼底中间,再将两边叠起来吃,最后那一口是回味无穷,稍息饮茶完毕,为一天最爽的早餐。那时,盐城街上大多是桶炉饼,烧木炭,惟有中市桥南坐西朝东的陶寿朋老师傅的草炉饼最为上乘。

如今,草炉饼的吃法有了演变,吸收了西北人羊肉汤泡馒的吃法,什么老鸭汤泡草炉饼、草鸡汤泡草炉饼等等。一位姓周的老人在新街饼店买饼时,还介绍了夏天草炉饼煮百合,再打个鸡蛋,冬天草炉饼煮山药等时令吃法。而每逢元宵、立夏、中秋等传统节日,饼店门前常常是要排队购买的。煮饼也有讲究,温水煮,饼会化,适宜老年人吃,开水煮,饼化不开,带点劲,适合年轻人吃。还有一种说法,吃草炉饼对糖尿病患者好。徐维成说,上冈镇上有一个从海船上退休回来的老师傅,因患糖尿病,不能吃米饭,天天来买草炉饼当主食。

据上冈镇志记载:1932年前后的上冈镇,虽然地方不大,但饼业鼎盛时期,草炉饼店竟超过了20家。前些年,盐城、建湖都有要求他们去开分店,但就是没法开。因为没有技术力量,没人肯做。又因一个字:苦。手工工艺,工作流程决定他们必须起五更睡半夜不说,那手揉面的劳动强度,那炉瞠内几百度的高温,不要说人了,就是木质很硬的美国进口的花旗松案板,日甚一日的刀切,切成许许多多数不清的刀楞,平面案板也成了搓衣板。现如今,几家饼店多次张贴广告招学徒工,却无人问津。有人情愿到浴室替人搓背,也不肯干炉饼工。就连他们自己的后辈,有的读书上了大学,有的到上海、苏南等地做了蓝领,还有的在盐城打工,可就是不愿接班做草炉饼手艺。

4两一只的小小草炉饼,传承了历史饮食文化,浓缩了地方特色文化底蕴,链接着乡里乡亲和海内外游子浓厚的乡情。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饮食习惯的回归自然,人们的热望将会愈发强烈,草炉饼这一盐阜名吃,这一独特的传统产业,百年的守望与传承,一定会后继有人。草炉饼会越来越兴旺。

附件:
I D 文件名称 上传时间 操作

Copyright © 2020- 盐城新时空网 版权所有 All Rights Reserved.

免责声明: 本网不承担任何由内容提供商提供的信息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

苏ICP备2021009075号-1